发布日期:2021-04-29
一文说透,什么是美国的“新华人二代”?+ 查看更多
一文说透,什么是美国的“新华人二代”?
+ 查看更多
发布日期:2023-02-27 15:31
分享到:
中国向美国移民的过程,先后经历了三次浪潮。其中,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次,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一批华人移民的后代,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群体。
什么是“二代华人”
美国的二代华人,即美国出生的华人(简称ABC或“香蕉人”)。通常,人们将二代华人分为“老华人二代”和“新华人二代”。
所谓“老华人二代”,即20世纪60年代末移民潮来临之前,在美国本土出生、成长的华裔青少年;所谓“新华人二代,即在美国出生并接受美国式教育,且父母至少有一位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从中国移民到美国的华裔青少年。

美国“新华人二代”的主要特征
1)使用双语
美国“新华人二代”,常常在学校或工作场合讲英语,在家则使用汉语。据统计,80%以上的华人在家里讲中文。他们大多都能听得懂中文,但中文程度会因年龄、父母的英文程度和居住地的不同而有所区别,总的来说有“年龄越大,中文越差”的趋势。
2) 重视教育
美国华人家庭的一个典型特点,就是重视教育。
华人移民家庭认为,教育是子女向上流动的唯一有效途径。实际上,华人家庭重视教育最为实际的原因,即为了让子女能找到一份高薪、稳定的工作,在主流社会立足。因此,这些二代移民在大学所选修的科目中,大部分人集中于科技或工程领域。
美籍华裔的小朋友
3) 职业成就较高
无论是与父母相比,还是与其他少数族裔第二代相比,“新华人二代”在职业成就上普遍较高,但略低于第1.5代移民(在中国出生,但12岁前移民美国的中国移民)。
原因很简单。“新华人二代”在语言和对美国的了解上占有优势,但对中文和中国文化的掌握程度,不如第1.5代华人移民。因为第1.5 代华人移民对中美两种文化均有所涉猎,且掌握英汉两种语言,在求职和薪资待遇上具备一定的优势。
4) 缺乏归宿感
“新华人二代”在文化上缺乏归属感,感觉自己是属于“两种文化之间”的人。家长会传授和要求的是祖籍国的文化价值观,走出家门又受到西方文化社会的冲击。
值得注意的是,在东、西方文化中,有些价值观是相互冲突的。如亚裔家长往往望子成龙,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;但在美国人看来,只会读书是远远不够的,也不值得尊敬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文化上的冲突,容易引发一系列与身份认同相关的问题。
“新华人二代”整体身份认同的表现与特征
在整体身份认同上,“新华人二代”表现为自己是华裔美国人,具有双重认同的特征。在族群身份上,认同自己是华人;在国家政治身份上,认同于居住国(即美国);在语言、生活方式以及价值和文化取向上,有混合认同的倾向。
考虑到中国经济、政治和文化影响力的与日俱增, “中国元素”对美国华人的的族裔认同有着不小的促进作用;再加上老一辈人有意识地言传身教,因此,在“新华人二代”的意识中,或多或少植下了中华文化的“根基”。
一言概之,他们在接纳了西方文化的同时,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自己的族裔特性,只是在倾斜程度上“因人而异”。
首位波士顿华裔市长吴弭
什么是“二代华人”
美国的二代华人,即美国出生的华人(简称ABC或“香蕉人”)。通常,人们将二代华人分为“老华人二代”和“新华人二代”。
所谓“老华人二代”,即20世纪60年代末移民潮来临之前,在美国本土出生、成长的华裔青少年;所谓“新华人二代,即在美国出生并接受美国式教育,且父母至少有一位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从中国移民到美国的华裔青少年。

美国“新华人二代”的主要特征
1)使用双语
美国“新华人二代”,常常在学校或工作场合讲英语,在家则使用汉语。据统计,80%以上的华人在家里讲中文。他们大多都能听得懂中文,但中文程度会因年龄、父母的英文程度和居住地的不同而有所区别,总的来说有“年龄越大,中文越差”的趋势。
2) 重视教育
美国华人家庭的一个典型特点,就是重视教育。
华人移民家庭认为,教育是子女向上流动的唯一有效途径。实际上,华人家庭重视教育最为实际的原因,即为了让子女能找到一份高薪、稳定的工作,在主流社会立足。因此,这些二代移民在大学所选修的科目中,大部分人集中于科技或工程领域。

3) 职业成就较高
无论是与父母相比,还是与其他少数族裔第二代相比,“新华人二代”在职业成就上普遍较高,但略低于第1.5代移民(在中国出生,但12岁前移民美国的中国移民)。
原因很简单。“新华人二代”在语言和对美国的了解上占有优势,但对中文和中国文化的掌握程度,不如第1.5代华人移民。因为第1.5 代华人移民对中美两种文化均有所涉猎,且掌握英汉两种语言,在求职和薪资待遇上具备一定的优势。
4) 缺乏归宿感
“新华人二代”在文化上缺乏归属感,感觉自己是属于“两种文化之间”的人。家长会传授和要求的是祖籍国的文化价值观,走出家门又受到西方文化社会的冲击。
值得注意的是,在东、西方文化中,有些价值观是相互冲突的。如亚裔家长往往望子成龙,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;但在美国人看来,只会读书是远远不够的,也不值得尊敬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文化上的冲突,容易引发一系列与身份认同相关的问题。
“新华人二代”整体身份认同的表现与特征
在整体身份认同上,“新华人二代”表现为自己是华裔美国人,具有双重认同的特征。在族群身份上,认同自己是华人;在国家政治身份上,认同于居住国(即美国);在语言、生活方式以及价值和文化取向上,有混合认同的倾向。
考虑到中国经济、政治和文化影响力的与日俱增, “中国元素”对美国华人的的族裔认同有着不小的促进作用;再加上老一辈人有意识地言传身教,因此,在“新华人二代”的意识中,或多或少植下了中华文化的“根基”。
一言概之,他们在接纳了西方文化的同时,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自己的族裔特性,只是在倾斜程度上“因人而异”。

美国“新华人第二代”的身份认同差异
在美国”新华人二代”的身份认同中,主要有三种“表现”。
1) 倾向于对美国的认同
他们在文化上几乎完全同化于美国,并试图认为自己是“纯正的美国人”。他们大多出生于中产阶级及以上家庭,生活在白人社区,平时只讲英语,接受美国价值理念、文化以及生活方式,认为自己是与周围人无异的“美国人”,其家庭内部不是很强调对中华文化的认同。
2) 倾向于对华人的认同
他们多数出身于工人阶层,生活在华人社区。会讲汉语,了解中华传统文化,过中国的传统节日,把自己定义为“华人”。实际上,这也是早期华人自我认同的一大特征。
3) 倾向于认同自己是“亚裔美国人”
他们一直致力于寻找一种“中间的立场”,将自己同其他亚裔联系起来,即认为自己是“亚裔美国人”。
他们认为,身份认同不应该建立在共同的种族、信仰或语言(除英语外)上,而是建立在共同分享的经验上。他们将多个“近亲”族群的历史,抽象为整个群体的历史,创造出新的文化,即提炼出一种“泛亚裔”的认同意识。
需要指出的是,“华人认同”和“亚裔认同”二者并不排斥。如同德裔美国人与法裔美国人在一起时会把彼此区别开来,但在与日裔美国人交流过程中,均视自己为“欧洲后裔”一个道理。
不同群体的认同差异
1)“新华人二代”的身份认同,在不同年龄段,存在一定差异
在童年时期,他们大多反感被称为“中国人”。正在他们看来,父母过分强调成绩,强加给他们不熟悉的文化(中华文化)与价值观念的行为,让自己感到困惑;因为黄皮肤、黑眼睛、黑头发的族裔特征,遭到白人同学嘲笑的经历,使他们强烈希望自己能尽快融入主流(白人)社会。
到了青少年时期,尤其是进入大学后,他们开始尝试逐步了解自己族裔的历史文化。实际上,大学时期是亚裔美国人族裔认同的加速时期。在大学,年轻人开始遇到形形色色的人,能接触到各种新鲜的想法,并开始重新思考“我是谁”这一终极问题。
在这一时期,他们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,探索自己的族裔身份,最终对自己的族裔身份,有一个更为理性和清晰的认识。

2)”新华人二代”的身份,也因社会阶层的不同而有所差异
因为在社会、经济地位上的不同,华人新移民也分为不同的阶层,这也决定了”新华人二代”的生活环境、受教育条件上的先天差异,进而影响到了对自身身份上的定位。
美国的华人新移民,包括专业技术人员、家庭团聚移民、投资移民以及非正规移民等。
其中,一部分家庭团聚类移民和非正规移民在来到美国后,经济、社会地位比较低,多从事低薪的劳动密集型工作,是典型的工人阶层。出生并成长于这一类家庭的“新华人二代”,大多生活在纯粹的华人世界中,习惯用汉语交流,倾向于认为自己是华人。
显而易见,以专业技术人员、投资移民为代表的富裕阶层,他们基本上选择在中产阶级社区定居,子女接受的主要是白人(美国)文化。因此,倾向于“美国认同”也在情理之中。
图片
总的来说,美国”新华人二代”的认同,具有双重认同的共同特征,但不同群体之间又有所差别。
家庭环境、学校教育和社会中的偏见,均是导致身份认同出现差异的因素。不过,考虑到美国作为一个由多元族裔构成的国家,不同层次认同上的差异,恰恰是多元文化的一种体现。
实际上,外界没必要过于苛求”新华人二代”在身份上,务必遵循某一种倾向的认同。对于他们而言,每一种认同都是自愿选择的结果。坦诚说,要想让他们更倾向于“中华认同”,最主要还是取决于中国当下的生产力和发展水平。
阅读更多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