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%的华人,掌握了东南亚70%的财富?

发布日期:2023-02-25 15:23
分享到:
东南亚,有多少华人超级富豪?

由于历史和地理方面的原因,目前超过2500万华人生活在东南亚,可以说,华人在东南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,占人口比例相对较少的华人,却控制着东南亚国家多数大公司,手握大量社会资源和财富。
马来西亚首富,郭鹤年,郭氏集团领导人,祖籍中国福建;
泰国首富,谢国民,泰国正大国际集团董事长,祖籍中国广东;
印尼首富,黄惠忠、黄惠祥兄弟,共同经营印尼针记香烟集团,祖籍中国福建;
菲律宾首富,施至成,SM集团董事长,祖籍中国福建
......

在某种程度上,华人几乎控制着东南亚许多国家的经济命脉,根据维基百科的数据:

在印尼,3%的华人掌握了印尼70%的财富;
在泰国,5%的华人掌握了泰国70%的财富;
在马来西亚,25%的华人掌握了马来西亚70%的财富;

他们的产业遍布各行各业,甚至是关系着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。‍‍‍‍‍‍

华人,为何能够占据东南亚富豪榜的半壁江山?


01

东南亚地区的关键词:移民和殖民。

历史上最大的移民目的地,不是美国,而是东南亚。

早在16世纪欧洲殖民者来到东南亚之前,已经有大量的阿拉伯人、印度人和华人移民到这里。

和欧洲移民去了美国后,把美洲土著印第安人杀光不同,东南亚的移民和当地土著是几乎是和平相处,东南亚土著至今仍然是当地人口的主体。

以马来西亚为例,目前的人口比例为马来人69%,华人23%,印度人7%,其他民族1%。

当地土著与大批外来移民长期共存、相互融合,这是东南亚地区的一个显著特征。

早期到达东南亚的移民主要是从事贸易的群体,他们头脑精明、富有商业冒险精神。

这些外来者与本地人形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分工:本地贵族拥有政治权力,而移民精英依附于本地贵族,负责帮他们打理当地经济。

比如,泰国王室向波斯人和华人颁发了大量的垄断经营许可证,像屠宰动物、贩卖鸦片等等,还让他们成为包税商。

包税商只需要向泰国王室支付一笔固定金额,就可以获得在一个地区征收税款的权利。

泰国前总理他信和英拉的曾祖父,就是一个华人包税商。

再比如,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,也是由本地的爪哇贵族掌握政权,而外来移民精英尤其是华人精英掌管经济。

通常,华人精英家族会想方设法与爪哇贵族联姻,以便争取到更高的政治地位。


但这都是西方殖民者到来之前的情况。

02

西方殖民者来了后,一切都变了。西方殖民者给当地的人口结构带来了两个显著变化。

首先,在殖民时期,东南亚地区迎来了又一次大规模移民潮。

西方殖民者急需开采东南亚的丰富矿藏,并且利用肥沃的土地资源开办大规模种植园,这一切都需要大量劳动力,光靠本地人是不够用的。

于是,从19世纪中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间,有大量的华人劳工和印度劳工被进口到东南亚地区。

第二个变化是,移民精英的地位相对提高了。

由于西方殖民者成为最高统治者,移民精英就不再依附于本地贵族,而是和本地贵族平起平坐,大家都得服从于殖民者。

在英属殖民地,很多受过英式教育的印度人和斯里兰卡人被派去做官僚,帮助英国人控制当地。

直到今天,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还有不少法官和律师是印度裔,这不是因为印度人特别擅长法律,而是英国殖民统治留下的遗产。

在经济事务上,西方殖民者比本土贵族更依赖移民精英。

对于大量引进的华人劳工和印度劳工,殖民者并不直接和他们打交道,而是雇佣移民精英来管理这些人。

比如在爪哇岛,荷兰人给华人社区中的头面人物授予上尉、少校等军衔,让他们负责华人社区的人口调查、征税、罚款、甚至司法裁决。

同时,这些头面人物也代表华人社区与殖民者交涉。

在很多地区,殖民者懒得亲自进行管理和开发,而是采用特许经营权的方式,直接把当地的征税权、采矿权等打包卖给移民精英。

对殖民者来说,这种管理方式是最高效的,一方面,可以以最小成本来最大限度攫取当地资源。

另一方面,移民精英为了争夺特许经营权,必然使出浑身解数来博取殖民者的好感,从而成为殖民政府最坚定的支持者。

那些获得了特许权的移民精英,既控制着当地的劳工社区,又成为了当地经济的实际垄断者,还拥有收税权,权力大得难以想象。

他们就是最早的一批控制东南亚的巨富们。

钱权合作,联合控制东南亚。


03

二战后,印度尼西亚、菲律宾、马来西亚等相继取得独立。

在赶跑了西方殖民者之后,东南亚地区很快回归到了传统的权力结构:本土精英掌握政治权力,而移民精英掌控经济。

出现这种局面,不是因为外来精英有特别厉害的经济头脑,而是因为新上台的本土领导人在能力和道德上有缺陷。

新领导人的权力根基往往比较薄弱,为了巩固权力以及捞取好处,领导人需要培养一批依附于他们的商人阶层。

这些人最好是在本地没有根基的外来移民,这样就不会威胁到本土领导人的统治地位。

所以,本土领导人把大量的特许经营权颁给了外来移民精英,让他们成为新一代巨富。

巨富们在获得特许经营权之后,自然不敢吃独食,而是乖乖地和领导人分享经济好处。

换句话说,政治权贵和巨富们之间达成了一种默契:巨富充当政治权贵的“提款机”,而政治权贵充当巨富的保护伞。

以印度尼西亚前首富林绍良为例。

林绍良是1938年才来到印度尼西亚的新移民。


二战后,印度尼西亚打响了反抗荷兰殖民者的独立战争,当时林绍良帮助印方部队运送军需物资,认识了很多高级军官,其中就包括苏哈托,这个人后来统治印度尼西亚长达32年之久。

苏哈托是通过军事政变,推翻前任总统苏加诺而上台的。

上台后,苏哈托认为自己的政治地位不稳固,急需商界精英的支持。

他对自己的亲信说,本土生意人不可靠,而对政治没有发言权的华商是可靠的。

这时候,苏哈托自然就想到了老熟人林绍良。

他给了林绍良一半的丁香进口垄断份额,丁香是制造本地香烟的一种必需原料,利润极高。

紧接着,林绍良又获得了面粉进口、加工和销售的垄断经营权。

凭借着垄断经营带来的巨额现金流,林绍良陆续进军水泥、房地产、军工等行业,逐渐建立起庞大的商业帝国。

1993年,林绍良从一个初来乍到的小商人,变成了印度尼西亚全国首富,有媒体报道他的资产规模甚至超过了美国洛克菲勒家族。但是,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重创了印度尼西亚,进而引发社会暴乱。

林绍良的政治靠山苏哈托被赶下台,林绍良不得不仓皇逃往新加坡,暴动人群洗劫了他在印度尼西亚的住宅,并在他家门上写上“苏哈托的走狗”字样。

可以说,林绍良代表了东南亚巨富们起家的典型模式:外来移民精英依附于本土政治权贵,靠垄断经营权获得巨额利润。

当然,林绍良的失误在于太依附于一个政治强人,当强人垮台,他的商业帝国也受到巨大冲击。而有的巨富做得更好,他们八面玲珑、多头下注,无论新上台的人是谁,他们都可以得到当权者的庇护。

但前提是,他们只能一直经商而不可染指政治,否则就不会被当权者所容忍。

这也是为什么东南亚的华人往往是闷声发大财,很少参与当地的政治。

04

有人说,华人是“天生的商人”,犹太人是“天生的金融家”。

事实上,东南亚华人和欧洲犹太人在经济上的成功,恰恰是由于他们在政治上的弱势地位造成的。

19世纪前,欧洲犹太人不能参加行业协会、不能从事贸易、也不能从事农耕,只有基督徒被禁止从事的有息贷款业务允许犹太人参与。

所以犹太人中出了最多的金融家。

东南亚华人的情况也差不多。

华人移民到达东南亚时,常常被禁止从政,也不能够拥有自己的耕地,只有做生意不受限制。

这样看来,华人善于经商也就不足为奇了。
阅读更多文章